讓政府購買真正“服”老
2023年06月02日 09:59 來源:中國政府采購報 【打印】
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是破解我國老齡化社會所面臨的養老服務難題,切實提高廣大老年人尤其是偏遠山區“留守老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出路。但筆者在對某地近幾年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審計時,發現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研究對策,完善制度機制,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
服務企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條件不達標。由于實施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中標企業為外地企業,僅指派一名項目經理在當地開展工作,辦公場所臨時租賃,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如:未按合同要求建立呼叫中心和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針對服務對象的智能呼叫和全天接線服務無法實現等。服務人員為當地臨時招聘,文化程度較低,流動性大,且未對其進行專業培訓,缺乏養老服務相關知識和技能,服務質量較差。
確定服務對象程序不規范,存在為完成任務湊數現象。在服務對象的確定上,主管部門未通過摸底調查來甄別篩查確定服務名單,而是由服務企業通過各村(社區)通知60歲以上的老人到規定地點,集中一次性登記身份信息的簡單方式確定服務對象,導致部分行動不便無法到場或未接到通知符合條件的老人未能納入,而服務企業為了完成人數任務,將部分不符合條件人員直接登記為服務對象。通過數據分析并核實,不符合條件人員占比達到35.7%,這與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致使部分特殊群體老人得不到相關服務。
服務方式簡單、內容單一,居家養老服務流于形式。筆者在入戶走訪時,享受服務的老人普遍反映,服務人員未按合同規定入戶“一對一”開展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緊急救助、精神慰藉、文化娛樂、人文關懷、體育鍛煉等內容的個性化服務,僅僅通知老人到村委會一次性領取牛奶、牙膏牙刷、洗衣粉等少量生活日用品,現場給部分老人測血壓,給女性梳下頭,給男性發幾張理發票就完事,即使有個別入戶的服務人員,也僅僅是為了留下影像資料,其服務項目大多實際未開展,擺拍現象嚴重,居家養老服務流于形式,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監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監督及評估機制。一是部門監管不到位。主管部門對服務企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缺乏有效跟蹤監督,且未落實第三方對服務質量予以監督考評,項目完成后的評估工作也僅依據服務企業提供的資料作出評價,未對服務的真實性進行抽查,考核評估工作流于形式。二是社會監督缺失。由于對居家養老服務政策宣傳不到位,干部群眾對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知曉率低,服務對象對應享受的服務項目不明確,無法有效監督企業的服務內容和服務質量。
相關對策建議
加強政策宣傳和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傳播媒介,加強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公開力度,通過鄉鎮、村組將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涉及的享受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時限等信息層層公開,并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媒介,宣傳這項惠民政策,做到群眾心中有數,自覺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
嚴把進入關口,督促服務企業提升服務能力。在選擇服務企業時,應對企業的綜合服務能力進行全方位考察,把好進入關口,應落實必要的設施設備,督促企業對新聘服務人員及時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服務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切實提升服務企業的服務能力。
加強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科學的考評體系,保障服務效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服務企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督促服務企業嚴格按項目要求開展服務。建立健全規范科學的考核評估機制,必要時可以引入第三方開展全過程的跟蹤評估,杜絕作秀式服務和虛假服務,切實保證服務質量和效果。
積極探索嘗試服務新模式,努力提高資金使用績效。鑒于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對象數量多、范圍廣、居住分散,按現行模式,中標企業僅靠有限的工作人員入戶開展服務工作,一是交通費等運行成本相對較高,二是服務次數和服務的及時性難以保證,直接影響政策效果。應積極探索嘗試以村為單元,組織村醫、有責任心的留守婦女成立服務專合社,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由他們對本村老人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模式,既能充分發揮他們就近、便利、及時服務的優勢,又可以將用于企業管理費用、運行成本和利潤方面的資金節約出來,更多地用在為老人真正服務上,同時還可以增加當地群眾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讓這些特殊群體的困難老人真正享受到這一政策的紅利。(作者:羅雨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審計局)
相關文章
- 瀏陽財政:政府購買服務助力疫情防控2021-09-23
- 西寧市擴增政府購買民政服務項目2021-05-17
- 寧國市財政局:推進2021年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工作2021-04-14
- 證監會等28個部門聯手發文 推行政府購買優質在線教育2021-04-06
- 兩部門明確政府購買文物資產修繕服務的承接主體應承擔相應管理責任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