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小平:PPP應追求物有所值的管理模式
2017年03月27日 10:16 來源:騰訊財經 【打印】
3月25日,在“融合·平衡——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博鰲午餐會上,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介紹稱,民營資本通過PPP這種體制創新模式,已名正言順地走進公共產品服務的供給市場,目前民營資本參與度在示范項目中已經達到了39%。
他認為,在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中,政府的改革更注重在市場側,造成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沒有統一的公共產品市場的建設。
“在中國有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為公共產品就是官辦官管,如何讓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參與感,制定公共產品監管的統一標準是我們面臨的問題。”他說。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焦小平認為,在2013年以前,中國的PPP主要解決市場化表外融資問題,但對公共產品供應鏈管理方面,并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
2013年以后,按照中央深改辦的決定,由財政部牽頭進行市場化的解決方案;2014年把PPP提升為公共產品市場社會化的解決方案,焦小平介紹稱,這里面有幾個核心要素:一是必須平等合作,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因為社會市場比政府做得更好、更專業、更富有創新能力。
二是必須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反對所有制的歧視、反對任何歧視,讓有能力的人成為最有可能勝出的人。
三是PPP不是免費的服務,必須要解決對價問題。將政府的預算資產和社會資本進行對價,引進充分競爭、平等合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事后付費這些核心的概念。
據焦小平介紹,經過三年的改革,中國各級政府目前已經提出13萬億元規模的擬PPP操作項目,其中近3萬億元已落地。2013年以前,中國的PPP支付結構中,使用者付費占90%,目前政府付費和混合付費已經占到70%,已經在撬動投資、穩增長、調結構過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他強調,在PPP項目管理層面,應該追求物有所值的管理模式。從他們的評估結果來看,350個項目比當初政府的規劃要節省1000多億元,目前PPP項目落地時長從15個月縮短至11個月。
“PPP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當前我們仍面臨很多挑戰。” 焦小平說道,PPP本質來說是一種政府的市場合作,所以政府轉變職能和政府守約、履約,以及相應的財政投資政策配套尤為重要。
相關文章
- PPP核心之實施方案編制六大要訣2017-11-02
- 云南省在滬推介PPP項目 81個項目總投資達1800多億元,涉及12個公共服務領域2017-11-02
- 財政部重新篩選PPP項目 不合規的要清理出庫2017-11-02
- PPP落地速度加快 環保養老受資本青睞2017-11-01
- 交通運輸領域PPP項目如何實現資產證券化?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