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6日 09:50 來源:人民網 【打印】
首批中央和國家機關的公車拍賣會于2015年1月25日展開,地點是北京昌平區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的二手車精品廳,當時人群擠滿了大廳里的700多個座位。人頭攢動,叫價聲迭起,熱度堪比春運搶票。
專家們對此次中央公車拍賣給予了很高評價,認為它對地方車改起到了示范效應。究竟此次拍賣有哪些亮點,對于目前陸續進行的地方車改又有何影響?
官員難以再打拍賣的主意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被譽為“公車改革第一人”,他說:“以前公車處理不透明,一些官員把要拍賣的車,用‘廢鐵價’再買回去,反而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
而今,那些官員的“小算盤”要失靈了。此次公車拍賣通過透明性與設置保底價使公車賤賣成為歷史。公車拍賣首次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合進行。車輛的出廠日期、表征里程、綜合車況級別、事故等級評定等信息全部進行網上網下透明公示,并且在拍賣之前開設專門的預展。此外,車輛評估公司會估出兩個價位:一個起拍價,一個保底價。如果拍出的價格沒有高于保底價格,就不能成交。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央公車拍賣的最大亮點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減少特權,防止官員搞特殊化;一個很大的突破在于信息公開,實現拍賣在陽光下運行,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撿漏兒”等心態催熱市場
1月25日下午,伴隨著拍賣現場主持人一次次的“敲錘”聲,一輛輛公車被迅速拍下。“據目前統計,我們共發放了502個競拍牌,現場拍賣可以用‘爆棚’來描述。”北京中拓國際拍賣公司總裁葉民表示。
公車拍賣為何如此火爆?我們隨機調查發現,不少人是抱著“撿漏兒”的心理來的。來自山東的李先生說:“我看上了那部別克GL8,車大,適合我平時拉貨。我發現起拍價不高,就來現場看看能不能‘撿個漏兒’。”
“撿漏兒”的還有不少海外人士。“這次關注的人非常之多,我們網站的瀏覽量是以前的2到3倍。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人士都在關注。”北京北汽鵬龍機動車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濤說。
但是,想“撿漏兒”,其實很難。首場拍賣的車價總體偏高,部分車遠遠高于起拍價。一輛2010年的金杯小型客車,起拍價3.2萬元,最終竟被拍到超過10萬元,其價格已經與新車相當;而一輛2003年的柯斯達,起拍價7萬元,最終成交價為16萬元;一輛2005年的豐田以21萬元獲得了當天拍賣最高價,和起拍價相差12萬元,同時也成為成交價和起拍價差價最大的車……
葉民分析說:“很多車超過了自身的價值和市場價,由于缺乏對車專業知識的了解,拍賣中老百姓容易產生‘價比價’等不理智的情況。”
“中央模式”可延伸到地方
專家們表示,此次中央層面的公車拍賣,無疑給地方車改提供了示范。
“首先‘三公開’—公開招標、公開拍賣、公開結果;請專業評估公司對車輛進行評估;再由專業拍賣公司進行拍賣,而且全過程有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資產管理司副司長徐永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悉,此次中標的共有3家公司,對此次公車拍賣,劉峰表示仍有可改進之處,比如信息公開和政務公開的時間還可以再適當地提前,宣傳更加到位;同時,應該進一步引入第三方社會監督機制。
© 1999-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版權所有 | 聯系我們 | 意見反饋 | 京ICP備10046031號-10